发布 | 2020 年科技焦点名词

2021-01-18 崔悦 朱君辉 师佳璐

简介

联合发布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商务印书馆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


语料来源

数据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语料来源于国内15家报纸、12个电视台和7家电台2020年1月1日至12月中旬的全部文本,语料规模达10余亿字次。


入选名词

嫦娥五号、珠峰高程测量、天问一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鲲龙、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亚太6D 通信卫星、流花16-2 油田群、国和一号、九章、海斗一号、海洋一号D 卫星、银河系结构图、载人龙、海燕-X、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跨界”量子纠缠。


内容执笔

北京语言大学:崔悦,朱君辉,师佳璐


图片来源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凝聚了时代的缩影,而新词热语更是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勾勒出人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也传达着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节奏,而科学界奋斗的脚步却不曾停歇,并在奋力拼搏的过程中越战越勇。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筛选出的2020年18个中国科技焦点名词,将这些奋斗的成果一一记录下来:

01 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简称“嫦娥五号”,是负责嫦娥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携嫦娥五号发射升空,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球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将月壤带回地球——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整体规划的收官之作,是未来月球探测的奠基之作。嫦娥五号任务的顺利完成,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02 珠峰高程测量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是我国对珠峰展开的第四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相关数据达到了历史最高测量精度。珠峰高程即珠峰海拔高,是峰顶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然而,大地水准面无法直接测量,需要根据珠峰地区现势性强、分辨率高、数量庞大的重力数据、水准数据、地形数据和卫星定位数据综合计算得到。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12月8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此次测量,我国首次把航空重力引入珠峰测量,“从头到脚”的起算面精度提高到5厘米,超过了世界最高水平。除此之外,我国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利用通信专网和北斗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高寒高海拔环境下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信号同时接收、实时解析和质量预评估,并引入航空遥感、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数据对观测结果进行验证。这些技术使得此次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创新性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03 天问一号


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其科学目标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进行研究;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了瑰丽壮美的火星之旅;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地月合影——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迈出了自主行星探测的第一步,竖起了一座航天科技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拉开了全球深空探测时代的序幕。


04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具有高精度、高可靠、高保险、多功能等特点。该系统采用时间测距原理,用户能同时接收多个定位卫星的广播信号,从而计算出自己的所在位置。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也就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从全球范围来讲,北斗三号系统除提供更优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外,还可以提供全球短报文服务和全球搜救服务,从而真正实现“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05 奋斗者号


“奋斗者号”是我国自主设计、集成的万米载人潜水器。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11月10日,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月28日,成功完成万米海试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胜利返航。奋斗者号的成功海试,充分验证了潜水器各项功能、性能以及我国在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上的突破,标志着我国进入深海科考第一梯队,将为我国后续深渊深海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有利于培育相关设备产业的发展。


06 鲲龙


中国自主研制的“鲲龙”AG600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搜索范围广、搜索效率高、安全性好、装载量大等特点。2020年7月26日,“鲲龙”在山东青岛成功实现海上首飞,这是“鲲龙”继2017年陆上首飞、2018年水上首飞之后实现的海上首飞。“鲲龙”的海上首飞,对填补我国大型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鲲龙”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的设计思路研制,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既可在水面汲水,也可在陆地机场注水,可最多载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余平方米。“鲲龙”拥有高抗浪船体设计,除了水面低空搜索外,还可在水面停泊实施救援行动,水上应急救援一次可救护50名遇险人员。“鲲龙”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成为国家应急体系“空中利器”的同时,还可通过系列化发展和改进改型,来实现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以及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


07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2020年7月1日,历经6年建成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及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沪苏通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位于苏州市和南通市之间,全长11.072千米,其中公铁合建段长6993米,主要特点表现为“高”“大”“新”。“高”即主塔高330米,为世界上最高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大”即跨度大、体积大,主航道桥主跨1092米,为国内最大跨度斜拉桥,也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沉井基础体积大,主塔墩沉井平面相当于12个篮球场大小,沉井高110.5米,为世界上最大体积沉井基础。“新”即运用了一大批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工艺。在大桥建设中,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形成了65项专利、创造了14项新工法,实现5个世界首创: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设计建造技术世界首创、2000兆帕级强度斜拉索制造技术世界首创、1800吨钢梁架设成套装备技术世界首创、1.5万吨巨型沉井精准定位施工技术世界首创和基于实船—实桥原位撞击试验的桥墩防撞技术世界首创。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开通运营,缩短了上海与南通及苏北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有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08 亚太6D通信卫星


“亚太6D通信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公用平台建造,发射重量约5550公斤,在轨服务寿命15年。2020年7月9日晚间,亚太6D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为我国第11颗整星出口的商业通信卫星和我国首个Ku频段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同时也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该卫星主要面向亚太区域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将在商业通信、应急通信和公共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9 流花16-2油田群


“流花16-2油田群”是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也是我国目前在南海开发产量最大的新油田群,于2020年9月20日顺利投产,高峰年产量达420万立方米,可满足400多万辆家用汽车一年的汽油消耗。它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240千米,包括流花16-2、流花20-2和流花21-2三个油田,平均水深410米,是我国首个采用全水下开发模式的油田,创下我国海上油田开发水深最深、水下井口数最多的纪录。该油田群的建成投产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开拓深水和更广阔海域的信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10 国和一号


2020年9月28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发布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国和一号也称作CAP1400,是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核电型号,具有安全系数高、经济性能好、创新成果多等诸多优势。在安全性上,国和一号基于多层防御体系,系统性应用“非能动”和“简化”理念,并经过了完整的试验验证。在经济性上,国和一号成功打破了多项技术垄断,主泵、爆破阀、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大锻件、核级焊材、690U型管等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批量化后工程造价还能再降低20%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和一号代表着当今世界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的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推动了我国核电行业和技术整体升级换代。


11 九章


“九章”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的一台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将其命名为“九章”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证明了“量子优越性”的存在。同时,“九章”也等效地比谷歌去年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九章”的成果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12 海斗一号


“海斗一号”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我国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2020年4月23日,海斗一号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前往马里亚纳海沟进行4次万米下潜,其中最大下潜深度为10907米,在高精度深度探测、机械手作业、近海底工作时间、声学探测与定位、声学通信作用距离及高清视频传输等方面,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不仅为研究深渊水团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深渊底层洋流结构,探索深渊地质环境特点和生物演化机制等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还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13 海洋一号D卫星


“海洋一号D卫星”是中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海洋业务卫星之一。2020年6月11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D卫星。该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CAST2000卫星平台,配置与海洋一号C卫星性能相同的五个有效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紫外成像仪用于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定标光谱仪用于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精度和稳定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海洋一号D卫星与海洋一号C卫星共同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双星上、下午组网观测,不仅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无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升了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还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建设海洋强国等具有重要意义。


14 银河系结构图


银河系结构是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2020年4月著名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刊登了由美国科学院院士M.里德和中国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郑兴武教授联合撰写的文章,总结了由他们及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K.门滕教授团队历经15年对银河系结构的研究成果。该团队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精确测量了位于银盘上近200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得到了银河系旋臂的结构、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速度,绘制出尺度约为10万光年见方的银河系结构图,该图是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清晰地展示出银河系是一个具有四条旋臂的棒旋星系,基本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这个天文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15 载人龙


“载人龙”飞船是美国首个由私营企业建造并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载人飞船。2020年5月30日,“载人龙”飞船首次载人试飞,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2020年8月2日,“载人龙”飞船搭载两名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完成首次载人试飞任务。2020年11月15日,“载人龙”飞船搭乘由SpaceX研发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从此“载人龙”飞船正式开始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意味着美国载人航天发射朝“常规化”迈进。这是美国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首次使用国产火箭和飞船从本土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也是其商业载人航天迈出的关键一步。


16 海燕-X


“海燕-X”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支持下开发的新型万米级轻型水下观测系统。2020年7月16日,“海燕-X”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此次科学考察用2台万米级“海燕-X”水下滑翔机开展综合调查,共获得观测剖面45个。其中,3000米级、6000米级和7000米级剖面各1个,万米级剖面3个,分别下潜至10245米、10347米和10619米,再次打破了水下滑翔机的潜深世界纪录,标志我国在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海燕-X”水下滑翔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进行万米深渊观测的水下滑翔机,它的成功研制实现了人类在万米深海观测从点到持续剖面的历史性跨越。


17 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


“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境内,横跨水深达66米的雅鲁藏布江,全长525.1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2020年6月20日,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现浇主梁成功合龙,标志着拉林铁路全线120座桥梁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为拉林铁路2021年正式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合龙的现浇主梁为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采用空间长吊索吊架法分节段两岸对称悬浇,梁宽18米,梁体距离水面35米,工期历时超5年,是拉林铁路全线施工工期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控制性工程。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创造了世界同类型铁路桥梁海拔最高、钢管拱跨度最大、主拱钢管直径最大、钢管拱单根管内混凝土顶升方量最多等4个世界第一。


18 “跨界”量子纠缠


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学者合作,成功制备出原子和分子间的“跨界”量子纠缠。“纠缠”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实现量子计算等重大应用的基础。目前,原子与原子、电子与电子、光子与光子间的“同类量子纠缠”技术已比较成熟,但不同粒子间的“跨界纠缠”还有很大拓展空间。由于分子是多个原子构成的系统,信息承载量更大,纠缠时间更长,覆盖的频段宽广,所以原子和分子间的“跨界”量子纠缠可显著提升信息承载量,开辟出构建多体系复杂量子信息处理器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