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 2021年科技焦点名词
简介
| 联合发布 |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商务印书馆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
| 语料来源 |
数据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语料来源于国内15家报纸、12个电视台和7家电台2021年1月1日至12月底的全部文本,语料规模达10余亿字次。| 入选名词 |
海牛Ⅱ号、华龙一号、深海一号、白鹤滩水电站、中国天眼全球开放、人工合成淀粉、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天和核心舱、祝融号、国际月球科研站、羲和号、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天舟二号、天舟三号、拉索、人造太阳。| 内容执笔 |
北京语言大学:朱君辉,王梦焰| 图片来源 |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凝聚了时代的缩影。2021年,是科技工作者们步履不停的一年,他们在追寻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挠,不断刷新着人类所能达到的新高度,科技界乘着时代的东风再次启航。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筛选出的2021年18个中国科技焦点名词,将这些奋斗的成果一一记录下来。
2021年,中国科技稳步推进。航天领域捷报频传,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同时在天运行,为空间站送去补给,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祝融号”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双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迈入新的阶段。“海牛Ⅱ号”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海底钻探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形成了国内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长江流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的出现,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中国天眼全球开放”向世界打开了合作共享的大门。“人造太阳”持续“燃烧”,将原世界纪录延长了5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成功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次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
01 [ 海牛Ⅱ号 ]
“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是我国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目标是研制作业水深不小于2000米,钻探深度不小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可有效满足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勘探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02 [ 华龙一号 ]
“华龙一号”是由中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在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中国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是中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2021年5月20日1时15分,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03 [ 深海一号 ]
“深海一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2021年6月7日,深海一号进入最后测试阶段。6月25日,我国首个1500米水深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这一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被誉为迄今我国相关领域技术集大成之作。这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04 [ 白鹤滩水电站 ]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和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境内,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电站。2021年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是目前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电站安装16台10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单机容量1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特性指标均居世界前列。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05 [ 中国天眼全球开放 ]
2021年3月31日起,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经审核后使用FAST开展观测和研究,单个申请项目观测时间不超过100小时。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于同年7月20日对外公布,首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占10%左右,约为450小时。FAST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比位居第二的望远镜直径多出200米,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FAST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科学资源,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作为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全球开放”向世界打开了合作共享的大门。
06[人工合成淀粉]
2021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科研团队联合大连化物所,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通过耦合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模块体系,实现了“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变方式,成功构建出一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只有11步反应的人工途径,这一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人工合成淀粉”被认为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了生化反应进化瓶颈,向设计生命迈进了一大步,为设计组装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07 [ 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 ]
2021年5月7日,《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10月底,潘建伟团队进一步研制出了66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首次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与此同时,潘建伟团队升级版的“九章二号”也极大提高了其量子优势,操控的光子数从76个增加到113个,多光子量子干涉线路增加到144维度。量子计算获得重大进展,使我国成为唯一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个物理体系中都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08 [ 天和核心舱 ]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首飞”航天器,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舱段。6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与天和核心舱上的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7月4日8时11分至14时57分之间,神舟十二号乘组中的刘伯明、汤洪波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活动,总时长6小时46分钟,大幅刷新了2008年神舟七号约20分钟的出舱活动记录。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天和核心舱的首次载人飞行与驻留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成功迈出第三步。
09 [ 祝融号 ]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祝融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5月17日,祝融号火星车首次通过环绕器传回遥测数据。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这一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火神的名字命名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祝融号火星车是中国首个在地外行星上运行的巡视器,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将巡视器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国家。
10 [ 国际月球科研站 ]
2021年3月,中俄联合宣布,正式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的合作。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俄两国为推动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新的重要贡献,由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和中国国家航天局合作建造。这一项目瞄准了八大科学目标:月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月球物理与内部结构、月球化学(物质成分与年代学)、地月空间环境、月基天文观测、月基对地观测、月基生物医学实验、月球资源原位利用。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和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声明强调,该项目将“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合作伙伴开放”。这是我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推动人类航天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
11 [ 羲和号 ]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羲和号全称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它不仅能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还采用了国际首创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的双超卫星平台。这对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研究能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 ]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这亦是时隔五年,中国再度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完成五项“中国首次”: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十三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八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径向对接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作为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第二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展开为期6个月的太空工作生活,创造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长的新纪录。其中,王亚平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并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在此之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正式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13 [ 天舟二号、天舟三号 ]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省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并在5月30日5时01分与天和核心舱完成首次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系列中第一艘正式用于补给天宫空间站的无人货运飞船。距离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30天后,中国向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发出了第一件快递“包裹”。
2021年9月20日15时,“天舟三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当日22时08分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在轨自主交会对接。执行本次任务的天舟三号飞船,是天宫号空间站的第三艘到访航天器和第二艘无人货运飞船。自本次任务起,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将长期保持以6~8个月为间隔的常态化空间站货运飞行任务频率。与天舟二号相比,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具有贮箱动态调整、持续提高元器件国产化率和优化设备配置三个显著的任务特点。
14 [ “拉索” ]
2021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Springer Nature联合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拉索”即“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的重大发现。“拉索”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光子,表明年轻的大质量星团、超新星遗迹、脉冲星风云等是银河系加速超高能宇宙线的最佳候选天体。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有助于破解宇宙线起源这个“世纪之谜”。
15 [ 人造太阳 ]
2021年5月,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 1.2 亿摄氏度 101 秒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将 1 亿摄氏度 20 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12月底,EAST又实现电子温度近 7000 万摄氏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这些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将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中国“人造太阳”实验刷新世界纪录,意味着人类让核聚变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清洁新能源的努力,又取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
附录:历年科技焦点名词回顾
2020年:嫦娥五号、珠峰高程测量、天问一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鲲龙、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亚太6D通信卫星、流花16-2油田群、国和一号、九章、海斗一号、海洋一号D卫星、银河系结构图、载人龙、海燕-X、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跨界”量子纠缠
2019年:海上发射、月背软着陆、高分七号卫星、黑洞照片、双龙探极、京张高铁、鸿蒙、量子霸权、抗癌新药、第三代杂交水稻、山东舰、胖五
2018年:猎鹰重型、嫦娥四号、张衡一号、体细胞克隆猴、鲲龙、中国散裂中子源、冰屏、5G标准、深海一号、APM浦江线
2017年:引力波、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复兴号、C919大型客机、人机大战、中国天眼、实践十三号卫星、光量子计算机、可燃冰试采、驱逐舰首舰下水
2016年:神舟十一号、虚拟现实、量子卫星、神威·太湖之光、中国天眼、国家基因库、长征五号、深度学习、引力波、区块链